1. 茶葉內質審評的要領
評茶內質和外形計分各占50%,內質評香氣,滋味,湯色和葉底,以香氣和滋味為主,外形評形狀,色澤,勻度和凈度以形狀為主,以上統稱名茶審評的八大因子。
2. 茶葉內質審評的要領是
茶葉審評基本流程:
取樣—把盤(評外形)一扦樣—稱樣—沖泡—瀝茶湯一評湯色一嗅香氣—嘗滋味一評葉底一審評結果與判定。
一、取樣
1、初制茶取樣方法:1勻堆取樣法:②就件取樣法③隨機取樣法
上述各種方法均應將打取的原始樣茶充分拌勻后,用分樣器或對角四分法打取100g~200g二份作為審評用樣,其中一份直接用于審評,另一份留存備用。
二、把盤
1、將代表性茶樣放入評茶盤中,雙手持樣盤的邊沿,運用手勢作前后左右的回旋轉動,使樣匾里的茶葉均勻地按輕重、大小、長短、粗細等不同有次序地分布,然后把均勻分布在樣匾里的毛茶通過反轉順轉收攏集中成為饅頭形,這樣搖樣匾的“篩”與“收”的動作,使毛茶分出上、中、下三個層次。
2、用目測、鼻嗅、手觸等方法,通過翻動,調換位置,審評干茶香氣、形狀、嫩度、色澤、整碎、凈度、含水量等。
3、用鼻嗅干茶的香氣是否純正,有無異雜味,香型。
4、目測其上、中、下段茶的情況和比例是否合理,外形形狀是條形還是針形等,色澤是否有油潤,還是枯暗,顏色是翠綠,嫩綠,或黃綠等,目測其外形的完整性,碎茶,末茶的比例,凈度是否有非茶類的夾雜物。
5、手觸茶葉,感受其的重實度,大概的含水量。
三、扦樣
扦樣就是扦取能充分代表該批茶品質,審評時所需的大概重量的茶樣。
1、扦樣時,要將茶樣盤中的茶樣用回旋法收到茶盤中,成饅頭狀,上、中、下段茶合理分布在饅頭狀中。
2、扦樣時用三個手指,既姆指、食指、中指,由上到下抓起。
四、稱樣
稱樣就是稱取能充分代表該批茶品質,審評該茶樣時所需要的茶樣重量。
將扦起的茶樣緩慢放入稱樣盤中,同時眼觀天平的重量變化,達到所需的重量立刻停止,一次性放夠該茶樣審評所需的克數。
五、溫杯
在沖泡時一定要先溫洗審評器具,溫具目的是提升器具的溫度和達到清潔器具作用,避免在沖泡過程中由于器具自身的溫度太低降低審評杯中水溫,達不到沖泡要求的水溫,從而影響茶樣的內質品質,清潔器具目的是清除殘留在器具的氣味 少寶免殘留的氣味影響該茶的品質。
六、沖泡
1、將稱取好的茶樣放入事先溫洗好的審評杯中,將燒開的沸水(100°℃)注入審評杯中,一次性注滿,加蓋,計時。
2、多杯不同茶類審評時,就以需要最長浸泡時間的茶類所需要的時間計時。
七、瀝茶湯
1、熟練者可用單手操作,食指扣住杯把,中指配合食指夾住杯把,姆指按住杯蓋的凸高點,將審評杯臥擱在審評碗上。
2、初學者可用雙手操作,一手握住杯把,另一手手指按住杯蓋的凸高點,將審評杯臥擱在審評碗上。
八、評湯色
評湯色就是利用人體的感受器官眼睛觀看審評其茶湯的顏色種類與色度、明暗度和清濁度等。
3. 茶葉內質審評包括
不同的茶葉等級分類辦法也是不同的,茶葉的等級是根據國家標準《茶葉感官審評室基本條件》對茶葉的條索外形、色澤、整碎、凈度、內質、香氣、滋味醇厚度、湯色、葉底來分類。下面就為大家介紹茶葉的等級劃分。茶葉的等級劃分,由高到低依次為:特級、1級、2級、3級....9級,特級:緊細、勻整、顯毫、勻凈、陳香濃郁、濃醇、紅濃明亮、褐紅細嫩;
1、一級:緊結肥嫩、勻整、較顯毫、勻凈、濃純、濃醇、紅濃明亮、褐紅肥嫩;
2、二級:緊結較肥嫩、勻整、條勻較顯毫勻凈、濃純濃醇、紅濃、褐紅柔嫩;
3、三級:條索緊結、勻整、尚顯毫、勻凈、濃純、醇厚、紅濃褐紅尚亮;
4、四級:肥壯緊結、勻整、尚顯毫、有嫩梗、濃純、醇厚、紅濃、褐紅欠勻;
5、五級:條索緊實勻整、略顯毫、勻凈、純正、醇和、深紅、褐紅欠勻;
6、六級:壯實、尚勻整、褐紅、勻凈、純和醇和、深紅、褐紅欠勻;
7、七級:肥壯緊實、尚勻整、褐紅、勻凈、純和醇和、深紅、褐紅欠勻;
8、八級:粗壯、尚勻整、褐紅、勻凈、純和、醇和、深紅、褐紅欠勻、九級粗大尚緊實、尚勻整、褐紅、有梗、純和、平和、深紅、褐紅欠勻;
9、九級:粗大稍松、欠勻整、褐紅稍花、有梗。
10、通常來講,嫩度越好、含芽量越高的茶葉定級越高。
4. 茶葉審評基礎知識
審評杯。審評杯容量一般為150ml,要求瓷質純白,用與泡茶喝審評茶葉香氣。
5. 茶葉審評內容
1.烏龍茶的審評要從干茶形狀開始,干茶形狀常見審評術語有:壯直,細結,扭曲等。
2.烏龍茶干茶色澤術語有:砂綠,青綠,烏褐等。砂綠指綠中帶砂綠點,青綠指色綠而帶青。
3.烏龍茶湯色常見審評術語有:綠金黃,金黃,青黃,青濁等。綠金黃指金黃色中帶濃綠色。
4.烏龍茶香氣術語比較多,有如:巖韻,音韻,高山韻,香氣有:花蜜香,奶香和果香等。
6. 評審茶葉內質順序
審評茶品內質的四個因子(香氣、湯色、滋味、葉底)
?。?)香氣香氣是茶品沖泡后揮發出來的氣味。茶品的香氣受茶樹品種、產地、季節、采制方法等因素影響,使得各類茶具有獨特的香氣風格,審評香氣除辨別香型外,主要評比香氣的純異、高低和長短。
純異
純指某種茶應有的香氣,異指茶香中夾雜有其他氣味。香氣純要區別三種情況,即茶類香、地域香和附加香。茶類香指茶類原有的香氣,如普洱茶的陳香等;地域香即地方特有的香氣如蘭花香、花果香等;附加香為外源添加的香氣,如茉莉花茶。異氣指茶香不純或沾染了外來氣味,如煙焦味、酸餿、油味等。
高低
香氣高低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區別,即濃、鮮、清、純、平、粗。所謂濃指香氣高,刺激性強;鮮猶如呼吸新鮮空氣,有醒神爽快感;清則清爽新鮮之感,其刺激性不強;純指香氣一般,無粗異雜味。平指香氣平淡但無異雜味。粗則感覺有老葉粗氣。
長短
即香氣的持久程度。從熱嗅到冷嗅都能嗅到香氣表明香氣長,反之則短??嗅香氣可分為熱嗅、溫嗅、冷嗅三個階段。熱嗅主要是聞香氣是否正常(純異),有沒有異雜味(煙、焦、酸、餿、霉);溫嗅主要是判定香氣的高低;冷嗅主要是看香氣的持久性。香氣審評最適宜的葉底溫度為55℃,超過65℃時感到燙鼻,低于30℃時香氣低沉,不易辨別。香氣審評時,還應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擾,如抽煙、涂香水、香皂洗手等都會對香氣鑒別的準確性產生影響。
?。?)湯色
茶品內含成分溶解在沸水中的溶液所呈現的色澤稱為湯色,又稱水色,俗稱湯門或水碗。茶品湯色審評主要從色度、亮度和清濁度三方面去評比。湯色審評要及時,因為溶于熱水中的多酚類物質與空氣接觸后很容易氧化變色。
色度
指茶湯顏色。茶湯湯色除與茶樹品種和鮮葉老嫩有關外,主要是加工工藝決定了各類茶具有不同顏色的湯色。
亮度
指茶湯明暗的程度。亮表明射入茶湯的光線被吸收的少,反射出來的多,暗則相反,凡茶湯亮度好的品質亦好。
清濁度
指茶湯的透明程度,湯色透明無雜質,能透見底,清晰明了,湯色渾濁,漂浮雜質較多,渾不見底。
?。?)滋味
良好的味感是構成茶品品質的主要因素之一,茶品不同的味感是因為茶品中呈味物質的數量與組成比例不同而已。味感有酸、甜、苦、辣、咸、鮮、澀等。我們之所以能感覺到味感是因為我們的舌頭舌面上布滿了味蕾,味蕾接觸到茶湯后經過神經傳遞及大腦反應分析后呈現的不同味覺,舌頭不同部分的味蕾也有不同的“分工”,如舌尖對甜味較為敏感,舌頭兩側前部對咸味較為敏感,兩側后部則對酸味較為興奮,舌心感覺鮮味和澀味,舌根則對苦味較為敏感。品嘗茶湯的滋味,適宜溫度一般在50℃左右,主要按濃淡、強弱、鮮滯、爽澀、苦甜等來評定級次。審評茶滋味要區別其濃淡、強弱、鮮、爽、醇、和。
濃淡:濃指浸出的內含物豐富,有黏厚的感覺;淡則相反,內含物少,淡薄無味。強弱:強指茶湯吮入口感到刺激性或收斂性強,吐出茶湯時間內味感增強;弱則相反,入口刺激性弱,吐出茶湯中口味平淡。鮮爽:鮮似食新鮮水果感覺,爽指爽口。醇與和:醇表示茶味尚濃,回味也爽,但刺激性欠強;和表示茶滋味平淡正常。在茶湯審評中有時會感覺不是很純的滋味,可能與加工過程中操作不當造成,注意區分就行。茶滋味與香氣關系密切。評茶時能嗅到的各種香氣,如花香、熟板栗香等,往往在評茶滋味時也能感受到。一般說香氣好,茶滋味也是好的。茶香氣、茶滋味鑒別有困難時可以相互輔證。
?。?)葉底審評完滋味后,將葉底倒入葉底盤中,觀察其嫩度、勻度和色澤。葉底的老嫩、勻雜、整碎、色澤的亮暗和葉片展開的程度等是評定茶品優次的一個重要因素。審評葉底時還應注意看葉張舒展情況,是否摻雜等,好的葉底應具備亮、嫩、厚、稍卷等幾個或全部因子。
普洱茶被稱為“可以喝的古董”,原因是其越陳越濃越香的特點,茶友追求老茶,實際上是追求更高品質的品飲體驗。普洱茶和其他追求鮮爽的茶類不同,即使是優質普洱生茶,新茶階段也澀感重、茶性寒,經過一段時間的陳放后,餅面顏色由綠轉褐,香氣、滋味、口感進一步提升,茶品綜合表現更好,適口性更佳。因此更多的茶友苦苦追尋老茶,但結果往往令人失望:老茶數量稀少,保存完好、茶品表現好的老茶更是稀少,且價格足以令人目瞪口呆。
除了年份和產量,普洱茶等級也會對普洱茶本身的價格產生影響,不論生熟,普洱茶大致分為:正品、精品、上品、珍品、孤品五個層級,所以它的價格也就有明顯的不同
7. 茶葉外形審評的要領
茶葉感官審評是審評員在規定的審評室內、利用規定的審評器具,通過自身的觸覺、視覺、聞覺、味覺來審評茶葉的外形、湯色、香氣、滋味、葉底,然后綜合得分,判定茶葉的品質。也就是常說的五因子法。 比如綠茶,通常按3G茶、150ML容量審評杯、沖泡5MIN的方式進行操作。
8. 茶葉內質審評的要領有哪些
鑒別茶葉的優劣,可從茶葉的形狀、色澤、香氣、滋味、湯色等方面來判別。
外形:主要從茶葉的條索、嫩度、色澤、凈度幾方面鑒別。
條索:條形茶的外形叫條索。
經緊細、圓直、勻齊、重實為好; 嫩度:茶葉的嫩度主要看芽頭多少、葉質老嫩和條索的光潤度。
此外,還要看峰苗(用嫩葉制成的細而有尖峰的條索)的比例。
一般紅茶以芽頭多、有峰苗、葉質細嫩為好;綠茶的炒青以峰苗多、葉質細嫩、重實為好;烘青則以芽毫多、葉質細嫩為好。
色澤:看茶葉的顏色和光澤。
紅茶的色澤有烏潤、褐潤和灰枯的不同;綠茶的色澤有嫩綠或翠綠、洋綠、青綠、青黃,以及光潤和干枯的不同。
紅茶以烏潤為好,綠茶以嫩綠、光潤為好。
凈度:主要看茶葉中是否含梗、末或者其它非茶類的雜質,以無梗、末和雜質的為好。
此外,還可以嗅嗅茶葉的香氣是否正常,有無煙、焦、霉、餿、酸味或其它不正常的氣味。
內質審評包括評定香氣、滋味、湯色和葉底。
取一小撮茶葉,放入茶杯中,用開水沖泡,并蓋上杯蓋。
5分鐘后,打開杯蓋,先嗅杯中香氣,再看湯色、品嘗滋味; 最后看茶葉的嫩度、色澤和勻度。
香氣用嗅覺來審評香氣是否純正和持久。
可反復多嗅幾次,以辨別香氣的高低,強弱和持久度,以及是否有煙、焦、霉味或其它異味。
湯色茶葉內含物被開水沖泡出的汁液所呈現的色澤叫湯色。
湯色有深淺、亮暗、清濁之分。
以湯色明亮、純凈透明、無混雜的為好;湯色灰暗、混濁者為差。
紅茶以紅艷明亮為優,綠茶以嫩綠色為上品。
滋味茶葉經沸水沖泡后,大部分可溶性有效成分都進入茶湯,形成一定的滋味,滋味在茶湯溫度降至50℃左右時為最好。
品嘗時,含少量茶湯,用舌頭細細品味,從而辨別出滋味的濃淡、強弱、鮮爽、醇和或苦澀等。
葉底觀察杯中經沖泡后的茶葉的嫩度、色澤和勻度。
還可以用手指去按壓,去判斷它的軟硬、厚薄和老嫩程度。
花茶的審評標準主要是香氣和滋味。
以花香鮮濃持久、滋味醇和鮮美、湯色葉底嫩綠明亮為好。
新茶與陳茶的鑒別主要是看它的色、香、味。
色澤:茶葉在存過程中,主要受空氣中氧氣和光的作用,綠茶由新茶的青翠嫩綠逐漸變得枯灰。
紅茶由新茶的烏潤變成灰褐。
滋味:陳茶的滋味淡薄,同時茶葉的鮮爽味減弱而變得"滯鈍"。
香氣:陳茶由于香氣物質的氧化、縮合和緩慢揮發,使茶葉由清香變得低濁 上述區別是對較多的茶葉品種而言的。
當保存條件良好,這種差別就會相對縮小。
至于有的茶保存后品質并未降低,那就另當別論了。
識別茶葉的好壞可以從其外形、色澤、味道來評價,比如說綠茶干茶色澤為墨綠色或翠綠色,湯色黃綠明亮,香氣是悅鼻的板栗香;烏龍茶外形一般是條形或顆粒狀,湯色橙黃明亮,滋味醇厚鮮爽,帶有自然的花香,德信烏龍單樅茶類,就能很好地體會到這些特征。
紅茶有碎茶和條形茶之分,紅碎茶外形是勻度好,色澤黑褐油潤,湯色紅艷明亮,滋味濃強鮮,條形紅茶在外形上是緊結顯毫,湯色紅艷明亮,滋味濃強鮮。
這些特征都是好茶的幾點特征
9. 茶葉審評的要素
審評對單一 如茶葉審評等 而評審對事 如對某化學實驗室進行評審,審評,是先審后評,再出結果。
“評審”指評議和審查;審議。一般是比賽的時候需要評審來決定選手的比賽結果。出處:明·張居正《論決重囚疏》:“況此等之人,節經法司評審,九卿大臣廷鞫,皆已眾證明白,輸服無辭?!?/p>
10. 評審茶葉應包括色澤和內質
外形鑒評:烏龍茶毛茶外形干看以條索、色澤為主,勻整、凈度為輔。干看時要看、中段、下盤,并聞干茶香氣??瓷媳P的粗細、松緊、勻整度和色澤的鮮枯;再看中段茶的細緊、整碎、輕重、嫩度等;最后看下段茶的斷碎程度和片末、雜質的含量;并比較面張、中段、下段茶的比例。
烏龍茶評審方法
扦樣:要求所扦茶樣能代表該批茶葉的品質。一般從大堆或每袋茶葉的上、中下四周均勻扦取茶樣。扦出后采用“四分法”,扦取對頂角的兩份。反復進行幾次,直至所需葉量時為止。扦樣手勢要輕,以免壓碎茶葉。
把盤:將茶倒入評茶盤,雙手持盤的邊沿,運用手勢作前后左右的回旋轉動,使茶葉均勻地按輕重、大小、長短、粗細等不同有次序地分布,使毛茶分出上、中、下段茶三個層次。
外形鑒評:烏龍茶毛茶外形干看以條索、色澤為主,勻整、凈度為輔。干看時要看、中段、下盤,并聞干茶香氣??瓷媳P的粗細、松緊、勻整度和色澤的鮮枯;再看中段茶的細緊、整碎、輕重、嫩度等;最后看下段茶的斷碎程度和片末、雜質的含量;并比較面張、中段、下段茶的比例。
內質鑒評:烏龍茶鑒評重香氣、滋味和耐泡次數。先用沸水將評茶杯碗燙熱,扦取5g樣茶,放入審評杯(110ml)中,迅速注滿沸水,并立即將杯蓋刮去液面泡沫,并用開水沖凈泡沫后加蓋。1分鐘后,揭取杯蓋聞蓋香,至2分鐘時將茶湯瀝入審評碗中,先看湯色,趁熱品飲滋味,并聞嗅葉底香。
接著第二次注滿沸水,加蓋。2分鐘后揭蓋聞蓋香,至3分鐘將茶湯瀝入審評碗中,再評湯色和滋味,并聞嗅杯底香。
接著第三次注滿沸水,加蓋。至3分鐘揭蓋聞蓋香,至5分鐘將茶湯瀝入審評碗中,再評湯色和滋味,并聞嗅杯底香。比較其耐泡程度。鑒評滋味后, 再將葉底倒入有清水的碗中,審評葉底。烏龍茶內質鑒評以第二泡為主。